11月11日至13日,第三届中国翻译史高层论坛暨第二届中国南京典籍翻译与海外汉学研究高层论坛在我校学术会议交流中心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以及我校外国语学院部分师生120余人出席此次学术盛会。第三届中国翻译史高层论坛由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教学委员会和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翻译学科委员会主办,第二届中国南京典籍翻译与海外汉学研究高层论坛由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和南京农业大学典籍翻译与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办,两个论坛均由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和南京农业大学典籍翻译与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承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协办。开幕式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南京农业大学典籍翻译与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王银泉教授主持。
12日上午的开幕式上,南京农业大学校长助理陈发棣教授代表我校致欢迎词,他简要介绍了我校的办学历史与学科优势,同时高度肯定了外国语学院近年来在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方面探索差异化发展得尝试以及取得的成就,尤其是去年成立的校级科研机构典籍翻译与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已经在我国外语界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第七届外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暨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教学委员会主任、江苏省翻译协会会长许钧教授在致辞中畅谈翻译的历史观,提及翻译的本质、作用、定位和价值、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他提出,翻译具有社会构建力量和文化推动力量,仅对翻译的服务性、功能性进行研究是不够的。在翻译研究中,应具有翻译的历史观、历史的翻译观。翻译史与中国近代史、中国的思想发展史、汉语发展史以及各种社会活动紧密相关,与其他学科形成互动。翻译具有原生发力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前副会长、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杨晓荣教授和南京翻译家协会会长程爱民教授也分别在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高度评价本次论坛的举办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在专家致辞后,王银泉教授主持了南京农业大学典籍翻译与海外汉学研究中心网站开通仪式,校长助理陈发棣教授与许钧教授共同为网站揭幕,宣告中心网站正式开始运行。
本次论坛本次聚焦“典籍翻译与海外汉学研究”,主要议题包括:(1)“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启蒙;(2)“中学西传”与中华文明对欧洲的影响;(3)翻译通史、翻译断代史与翻译专题史研究;(4)典籍翻译与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5)典籍翻译的理论、策略及方法研究;(6)汉学家/传教士与中国典籍翻译;(7)典籍外译史与海内外译家译作研究;(8)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的海外接受与影响。
在一天半的学术交流中,有17位专家做了大会发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穆雷教授在题为“《中外翻译简史》课程设计的理念与反思”的主旨演讲中,介绍了开设《中外翻译简史》课程的意义与目的、以及具体的课程设计。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李照国教授在主旨发言“国学、人学、译学------从国医典籍西传谈起”中提出中医是中华文化真正的传承,他探讨了中医翻译的历史、中医翻译的六大原则(自然性、回译性、简洁性、规定性、民族性、统一性)、具体的流派(拉丁派、考据派、通俗派和中方派),同时介绍了中医翻译的国际组织和国际标准以及中国中医学界在国际舞台上与日本和韩国同行就中医英译名称去中国化的企图进行了的不懈斗争。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博导朱振武教授在主旨发言“汉学家的迻译理念及其启示意义”中,从外译中与中译外的双重标准、以及一些优秀的外国汉学家翻译家谈起,探讨了中国学者文学英译的困顿及出路,提出中国文化典籍和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中应关注的诸多因素。福建闽江学者、福建工程学院张旭教授在主旨发言“关于筹建闽派翻译展示馆的若干设想”中为大家介绍了在学术考证、梳理学术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建设“闽派翻译” 展示馆的具体构想,包括建设思路、展馆布局等。文化部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徐宝锋主任作了题为“中华文化外译:怎么译?谁来译? ”的主旨发言。他提出在中华文化外译进程中,“译什么”:选择外译的中华文化文本必须是顺应时代的、秉持经典且具有经典意识、并且能够回应市场需要的; “谁来译”:外译中华文化的应该是语境化的人才、百家必通的人才、以及专业化的人才以及专业化的队伍;“怎么译”应关注三个方面:翻译工作平台化、译者群体生态化、翻译过程动态化。
在12日下午和13日上午的大会发言中,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王东风教授、对外经贸大学英语学院徐珺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查明建教授、厦门大学胡兆云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胡安江教授、上海电力学院潘卫民教授、青岛科技大学李玉良教授、浙江外国语学院杨平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范祥涛教授和南京理工大学吴志杰教授等10位专家分别就各自的研究领域做了发言,赢得了全体与会者的一致好评。我校外国语学院曹新宇副教授在题为“偏离与新生------论清末民初莎剧译介的形式与内涵”的发言中介绍了清末民初莎剧译介的两种形式:短篇小说和戏剧表演形式,并进一步探讨了莎剧译介与原剧之间,在形式和内涵上的二重偏离。我校外国语学院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典籍翻译与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王银泉在主旨发言“《易经》在西方的译介与传播:以耶稣会士为例”中,简要介绍了明末清初具有代表性的耶稣会士通过翻译活动从事的中西文化交流,尤其是耶稣会士对《易经》研究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白晋和傅圣泽等索隐派的诠释和译介活动,并探讨了《易经》西传在西方的影响,该案例也是其近年来主持的研究“Jesuit Missionaries and Translation: Sino-West Cultural Exchanges in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Period (1582-1793)”中的重要案例研究之一 。他指出,明清之际西方耶稣会士在中国从事的以翻译为手段的传教活动以及所形成的“西学东渐”译介成果为当时的中国带来巨大冲击,也对后世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12日下午16:00-18:30进行的三个平行分论坛发言中,来自全国各地的58位专家学者就各自关注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汇报,我校外国语学院鲍彦老师和张倩老师也代表典籍翻译与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在分论坛介绍了自己的最新研究进展。分论坛现场交流气氛热烈,产生了很好的共鸣和思想交融,达到了取长补短的交流目的,大家都感觉受益匪浅,收获满满。
13日中午的闭幕式上,三个分论坛的主持人对分论坛各个发言人的发言逐一进行了重点清晰的简要点评。随后,本届论坛主办方负责人、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王东风教授为本次会议做总结性发言,他指出17场高质量的大会主旨报告使所有参会人士都受益匪浅,翻译史的研究是中国学者翻译研究中最大有可为的领域,翻译正在经历有趣的历史转型,尤其是对“一带一路”和海外汉学的研究中很大一部分都涉及翻译史研究,翻译史源远流长,还有很多空白有待研究。他还代表主办方由衷感谢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为此次学术盛会的优质高效进展提供了周到的安排和温馨的会务服务。大会同时宣布,下届中国翻译史高层论坛将由四川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承办。《中国社会科学报》和《新华日报》对此次论坛进行了报道。
我校外国语学院和我校典籍翻译与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此次承办第三届中国翻译史高层论坛,主办第二届典籍翻译与海外汉学研究高层论坛,毫无疑问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开拓性工作,大大地提升了我校外语学科的影响力与知名度,值得大书特书。此次盛会举办的重要性在于契合中央深改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11月1日审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重要精神,会议强调,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创新内容形式和体制机制,拓展渠道平台,创新方法手段,增强中华文化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竞争力,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能否跨越障碍迈出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将自己的优秀文化产品通过翻译被介绍出去。中国文化走出去,还必须要树立一个国际合作的眼光,要积极联合和依靠国外从事中译外工作的海外汉学家、翻译家,加强与他们的交流和合作。毫无疑问,中华文化典籍的国际传播对当下全球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也能为破解当今世界所面临的西方现代性话语困境、突破西方话语体系霸权、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提供重要的“他者话语”资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报道链接:http://www.cssn.cn/gd/gd_rwhd/xslt/201611/t20161115_3277116.shtml
新华日报报道链接:http://news.xhby.net/system/2016/11/15/030044811.shtml
南京农业大学典籍翻译与海外汉学研究中心网站:http://ctccs.nj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