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处网站!

ENGLISH | 加入收藏 | 学校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工作动态

我校发布《江苏新农村发展系列报告(2013)》

信息来源: 人文社科处 作者: 陈学友 发布日期: 2014-01-27 浏览次数:

1月26日上午,《江苏新农村发展系列报告(2013)》发布会在我校举行。江苏省农业委员会主任吴沛良、江苏省委农工办主任诸纪录、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刘德海、南京农业大学校长周光宏、江苏省委宣传部部务委员双传学、江苏省兴农办副主任聂振平,以及报告撰写专家学者及我校师生共80多人出席了发布会。发布会开幕式由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丁艳锋主持。

 

周光宏致欢迎辞。他说,农业与生命科学是我校的特色,我校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同样具有深厚的底蕴。上世纪20-30年代,我校前身之一的金陵大学农经系主任就组织了大规模的乡村调查,相关研究文献成为国际及中国学术界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的经典。1936年金大农业经济系又开创了中国农业经济研究生教育的先河。2013年1月,南京农大通过调研,对2012年度江苏新农村发展情况作了发布,在省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受到了各级领导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这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兴农先要知农”,南京农业大学此次发布2013年度江苏新农村发展报告,希望通过专家集体发声,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力,为江苏实现“两个率先”做出贡献。

 

    吴沛良在开幕式上讲话。他说,近年来,江苏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断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农村经济持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2014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问题作了重要阐述,提出了一系列加强“三农”的战略思想、战略任务和战略举措。吴沛良指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使农业农村经济持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离不开全省高校的智力支持。南京农业大学多年来在“三农”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等重大理论与实践方面,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成果,与上期报告相比,《江苏新农村发展报告(2013)》内容更加全面、分析更加透彻、参考价值更高。他代表江苏省农委对南农大专家学者们的辛勤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希望与会专家借此机会,交流意见、发挥优势,进一步深化研究,不断丰富理论积淀和政策储备,为农业发展新辉煌做出更大贡献。

 

    诸纪录发言时指出,高校要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学术成果要接地气。在全省上下贯彻落实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大力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之际,南京农业大学发布《江苏新农村发展报告2013》,对若干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深入研究,选题准、谋划高,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刘德海对应用研究的原则作了阐述,他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追求时效、要具有大视野、要管用。他说,江苏的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支撑,更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从这个意义上说,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学者,结合自身学科特点,积极为江苏新农村的发展开展对策咨询研究,这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贯彻落实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重大实践。

 

 

   

    发布会后,13位《报告》分册的主持撰写人分别报告了各分册的主要内容。报告会由人文社科处处长周应恒教授主持。

 

      据悉,《江苏新农村发展系列报告》是我校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增设的人文社会科学重大专项,旨在通过资助,促进我校人文社科专家、教授针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跨学科研究,强化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政策咨询功能。2012年,学校投入450万元,对江苏当年新农村发展的7个领域作了调研。2013年,学校追加300多万元,组织了经济管理、公共管理、金融、人文、信息、思政等学科的68名教授和500多名学生,对全省13个市26个县的13个涉农领域作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0余份,经整理和分析,形成了《江苏新农村发展系列报告(2013)》。报告共13个分册,包括2013年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金融、乡村治理、农村社会保障、休闲农业、农业信息化、农村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公共服务、文化建设、工业和城镇化、农业生产经营等农业相关领域的发展现状、总体评价、趋势分析及对策建议,评析了全省农业领域的年度典型案例,同时附有年度发展统计数据、政策文件以及发展大事记等详实的数据信息,报告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 编辑:许天颖 丁晓蕾 ]